截至2022年7月22日上午10时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已累计输水突破500亿立方米
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了
黄河一年的水量
自2014年12月12日
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
沿线共有24座大中城市
200多个县市区用上了南水
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从正式通水
到输水100亿立方米
再到如今的500亿立方米
工程供水目标达效速度
越来越快
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
南水北调工程
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
沟通了长、黄、淮、海四大流域
与东线一期工程一起
初步构筑了我国
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全面通水以来
通过实施科学调度
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量
从20多亿立方米
持续攀升至90亿立方米
2020年、2021年
中线一期工程供水量
连续两年超过规划多年平均供水规模
中线工程供水已成为
沿线大中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
沙河渡槽
随着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工程效益将得到更充分发挥
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将得到新的提升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群众饮水安全进一步提升
水质优良,口感佳
是受水区群众
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最朴实的评价
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得到切实巩固和提升
中线工程供水
已由规划时的补充水源
跃升为多个重要城市的主力水源
同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工程还通过不断完善的配套水网
向农村地区供水
随着全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大力推进
中线工程将进一步润泽受水区的
万千农村百姓家
生态效益显著发挥
绿色
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
和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中线一期工程
通过规划引领,综合施策
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
最大程度保护和恢复生态原貌
形成了一道千里绿色生态廊道
通过向沿线河流湖泊生态补水
串连起沿线的山水林田湖草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系统
受水区特别是华北地区
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
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效果明显
2016年以来
中线一期工程
充分利用丹江口腾库容防汛
将洪水资源化
向沿线河流生态补水
持续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目前,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
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连续两年回升
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
监测数据显示
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
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
总体上升1.89米
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65米
2021年8至9月
生态补水后的永定河
实现了1996年以来
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
中线工程有效改善了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向十三陵、怀柔、密云等水库存水
有效扩大了水域面积
近年来,河北省统筹
南水、黄河水和水库水
向白洋淀生态补水
淀区面积由补水前的
170多平方公里
扩大到250平方公里左右
有“华北之肾”美誉的生态湿地
功能逐步恢复
白洋淀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用水
初步形成了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
靓丽风景线
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力推动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贯穿豫、冀、津、京
形成了水系互联、互通、共济的供水格局
实现南北之间各类经济资源要素的
畅通流动、优势互补
有力助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截至2022年7月22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累计向雄安新区供水7800万立方米
为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
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
建设发展中的雄安新区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
沿线受水区置换出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
原来被挤占的农业水量退还于农业
显著增强了农业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今年5月份以来
河南省平均降雨量
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七成
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地方水利部门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
加大下泄流量
最大限度保障灌区灌溉用水
截至6月底
河南全省抗旱供水11.16亿立方米
累计渠灌面积超过1000万亩
禹州渠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方面
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
在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
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工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2年7月7日,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500亿立方米南水
汩汩北上
沿线受水区人民的
美好生活新画卷
正徐徐展开